醫美漾知識 | 韓國醫美正夯,是蜜糖還是毒藥?

近年來越來越多人飛去韓國做醫美順便旅行,甚至成為了一種流行趨勢。
韓國是眾所周知的醫美大國,醫學美容風氣盛行,不僅儀器及療程多樣性高,且具原廠優勢,因此價格相對漂亮許多。
但在這些極具吸引力的糖衣背後其實隱藏著風險:

語言隔閡

『一個好的成果一定是要跟醫生有好的共識。』
即便很多韓國醫美診所都會配有中文翻譯,但是即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無法避免溝通問題的出現,加上療程名稱的落差,如何能確保翻譯的準確度?
甚至發現有不少回到台灣後,朋友問起卻不知道自己做的療程是什麼的現象。

治療概念差異

在台灣治療觀念通常是「改善」,但在韓國則是「保養」。
以電音波療程為例,韓國通常以低能量、低痛感的模式施作,需每2-3個月治療一次來維持狀態;在台灣則是會以適當的高能量進行施打,每年施打一次即可,治療效果較為顯著,維持的時間也比較長。

審美價值觀落差

韓國醫美因為很常追求「明星同款」的風氣通常會用同一套模版套用給每位客人,較缺乏個人化的評估,因此常會出現效果不如預期的狀況。

術後回診不易

任何醫療行為必定伴隨著風險,若術後回到台灣出現了需要回診的情況,要再飛一趟韓國嗎?你知道幫你進行治療的醫師名字嗎?這是需要評估考量的。